[講座] 我需要諮商嗎?-如何挑選/判斷這是適合我的心理師 ;講者:陳儒樺(111.10.12)

1012通識講座-如何挑選適合的心理師文宣圖

講座簡介:

隨著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尋求心理諮商協助似乎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改善心理健康的途徑,然而坊間各種身心靈、情緒管理等課程總讓人看得眼花撩亂卻又不知其所以然,即使是尋求獲得國家證照的心理師協助,也因為對專業內涵的不熟悉而無從選擇起,甚至耳聞身旁親友接受相關服務過程中的不愉快經驗而更感到畏懼,本講座將說明不同求助管道的差異,讓同學們有更明確的判斷依據,並且澄清心理諮商服務過程中可能發生與不被允許發生的事情,讓同學們有需要時更清楚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心理師。

 

講座摘要

講座首先根據心理治療人員身分分為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及諮商心理師,根據每個人需要治療的程度以及功能有所區分,治療策略及方法也有所不同。若依醫療場域區分,講者也有提到一般諮商所、社福機構、醫療機構以及學校,若以需求來區分,可以從症狀控制或者情況較輕微的議題討論來尋求協助,治療方式的也有分成個人、團體以及家族/伴侶。

同時,提到了「中二原則」,與心理師初步幾次的對談,感受上說話比例各是50%,更好的是自己說更多。心理師從對話中更加了解個案,某種程度再幫個案把心裡的話說出來,達成良好的雙向互動。同時心理師只能改變對談的人,沒辦法改變個案想改變的對象。

先建議大家在尋求協助或了解自己狀況階段,可以先與諮商心理師面談後,若需要更進一步的治療,在徵求諮商師的意見轉介到臨床或者精神科醫師。同學在校期間也建議優先尋求學輔中心的免費協助。

 

講者資訊:
講師陳儒樺照片
諮商心理師    陳儒樺

目前任職於蛹之生心理諮商所,也擔任彰化縣諮商心理師公會倫理委員,因為深刻體驗「維護關係」與「在關係中保有自我」的艱難,但又討厭選邊站式的二分法零和賽局,所以投身伴侶、家族諮商的世界,試圖讓陷入關係困難的諸多人們,也「安身」也「抽身」。

 

 

 1 2 23

獲獎心得投稿



指導單位: 教育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高教深耕計畫、通識教育中心   講座類別:通識自助Bar 群英開講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