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國際新聞真假之間--從外電編譯到第一線採訪;講者:周永捷(111.10.28)

【特優 / 數位學習與教育所碩士班一年級 劉德緯

在現今的社會,資訊唾手可得,我們只要滑滑手機、逛逛網頁,就可以知道到千萬里外發生的大小事件了。或許是一段影片,上面錄有為理想而抗爭的群眾;或許是一段文字,上面承載著當權者為維穩的演說;或許是一張照片,上面捕捉了因自然災害而損毀的斷垣殘壁。藉由文字與畫面,訊息滲入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看見世界。但,它們是真的嗎?

今日的演講以國際新聞之真假出發,帶我們接近新聞媒體的領域。講者先以女王崩逝、總統吐口水等假新聞為例,讓我們知覺與理解假新聞的存在,當中,也可以看到科技技術對於訊息的影響,有意者可以藉由剪接或深偽(Deepfake)等技術加工,以傳播他們想要傳達的訊息;而後,講者再以烏俄戰爭的假新聞為例,讓我們知道新聞是有意識的,在不同的情境、角度下,新聞具有不同的功能,或許打擊敵手士氣,或許提振友軍之氣勢;最後,講者再以中央社的一手新聞為例,使我們知曉「真新聞」是如何去建立,過程中又是多麼不容易。

如同上段內容所提及,新聞是有意識的,它某個層面承載著撰寫者的角度,然而親自走進現場又不太可行,因此對於閱聽者來說,知覺它帶有什麼樣的意識就是重要的。看到新聞,我們不應該一味接收與相信,從標體、內文到來源,我們都應該抱持著懷疑的態度面對,並且已有邏輯的方式去查證這些訊息。記得烏俄戰爭之初,新聞訊息龐大而雜亂,想了解現場狀況並不容易,但我仍想知曉,因此便加入了基輔市區的實況轉播室,也追蹤了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推特,以看見更加接近真實的現場,或許這也算是我當起小小記者的起步吧!

現今的社會資訊流通十分發達,訊息的來與往無所不在,它如浪潮般,從各個角度捲入你的生活,並且影響你的想法,其中不乏未經查證或是蓄意造假的訊息。或許這是個最壞的時代,但何嘗不是個最好的時代,給我們機會去學習「求證與判斷」。未來,我們應該知覺存在、理解意圖、過濾資訊,建立起自己的價值體系與信任來源,以消除你與事件的資訊不對等,如此,就可以更看得清真實的世界。


【優選 / 電子工程系四年級 郭煦陽

拜科技所賜,現今我們擁有著比以往更加多元的大眾傳播媒介及消息獲取途徑。而在這樣資訊發達的時代,媒體素養的培養已然不是只限於消息傳播者,而是作為現代公民人人需要面對的課題。此次講座中我們可以有限的時間內藉由周講師的經歷分享,以一個不同的視野來看待現今的新聞產業,相當可貴。在聽完本次的講座之後,心中對於記者又多了一份尊敬。無論面對戰爭還是瘟疫,記者作為人民眼界的前線,始終抱持著將第一手消息、第一幕影像向大眾傳達的使命。也許隨著資訊的洪流、媒體性質的轉變及網路輿論的推波助瀾下,人們對於記者的印象已不同於以往,許多人甚至會開始質疑現今記者是否善盡其職責。但我相信始終會有一群人,抱持著追求真相的理念來擔起這份不畏的榮譽。

"假消息"是講座中有提到的社會問題。與以往兩點一線、傳播者與收聽者間的單向關係不同,現今社會隨著社交平台的發達,消息傳播的途徑已經成為一個巨大交錯的複雜網絡結構。我們身處其中既可作為收聽者、傳播者甚至是成為改編者,而在這樣錯亂的環境下假消息也隨之而生。對此,查證便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舉證責任是自古羅馬以來就存在的法律與哲學概念,「誰主張,誰舉證」是其核心想法之一。為此,當我們成為訊息傳播鏈中的一環是,就應當負起舉證責任。但在許多時候,我們難以像講座中的記者一樣親臨現場實際採證,此時面對混沌的訊息網路,也許我們更該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以“假消息推定原則”來看待未證實的消息,以免落入輿論的圈套。

消息的管制是一個問題,而有另一個重要的議題卻與其有所對立,就是言論自由。講座的最後有同學發問到現今政府對媒體的管控是否也限制了社會的多元立場的發展?對此個人也是相當有所感悟。事實上不只台灣,世界範圍內包括歐盟等先進人權地區都開始了對抗假消息的措施,言論自由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些許的限縮。而前陣子在台灣引起不小爭議的數位中介法便反映出了人民心中對此的反抗。當然,如果言論管控被不當的利用,都可能導致寒蟬效應或讓造成政治上的不平等,並且這些都將令現今開放的社會再次倒退。而最後這把雙面刃究竟是被用來保護真相還是隱瞞事實,這份監督的責任落在每個人民身上,責無旁貸。


【優選 / 四電機一乙 李思霖

身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的傳遞可說是無遠弗屆,我們可以很輕鬆的透過網際網路獲取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事件的即時報導。然而卻有些媒體利用不實謠言以假亂真,混淆我們的視聽。在講座中,講師透過一些假新聞的例子提醒我們,很多媒體的報導並未經過查證,裡面的內容不全然是正確的;有些甚至是憑空捏造,毫無根據。當然,有些新聞也帶給我們力量,鼓舞著我們。像講座中提到的一個關於俄烏戰爭的報導,台灣的姚冠均自告奮勇前往戰場前線,負責前線補給和傷兵救助的工作,而他的想法是:助人而後人助,動機如此簡單,在我們看來卻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舉動。最後,十分開心能參加這次講座,從中我學到了破解假新聞的方法和相關的查證步驟,實在是獲益良多,畢竟不同媒體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同時也會有它偏頗的一方,但若我們具備媒體識讀能力,多方查證消息來源,就能夠篩選出哪些報導是正確無誤且公平公正的。


【佳作 / 資工系二年級 蔡秉諺

從這次的通識演講令我瞭解到對於新聞與各式媒體的消息不能於第一時間便認定那是事實,以BBC新聞為例則需查看官網來確認是否真實有這篇新聞。如果看到一篇推特的截圖在不知事實與否的情況下,瀏覽該推特發文者歷史推文即可。

有圖有影不一定就為真相,現今修圖技術與deepfake換臉令任何影音消息失去必然性。

確認消息來源也很重要,媒體不一定為中立的,或是換句話說媒體必然有他們的立場所在,過度偏向某方的媒體消息可信度自然下降。媒體的擁有者對於旗下媒體的掌控力也需要考量。誰寫的報導更是重要,過往新聞紀錄決定可信度,是否真存在也尚存懷疑。最後,消息從哪來的不可忽略,DCARDPPT等消息來源並非十分準確,需要多次確認。

而若是不易造假的影片消息來源則需具備連續的對話過程,多處同一地區但不同地點的場景,再加上多個被採訪的民眾才能令造假可能性下降。

雖然現今假新聞層出不窮,但人性的光輝仍能在其中發光,台灣對其他友邦的援助新聞使我們能相信這世上還是有溫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