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心得 徵稿比賽獲獎名單出爐!!
【化學工程系/吳O錞】
今天學校邀請到空軍來演講,本來以為只是展示飛機或影片呈現,結果內容超乎想像地豐富。
講者提到「ADIZ」──防空識別區,才知道原來飛機一進入這個區域,雷達就會立刻偵測並通報,真有點像是天上的「國境線」。而攔截方式不能像電影那樣正面對衝,而是要並肩飛,一種既緊張又需要極高技巧的動作。
我最驚訝的是雷達與檢測系統的運作,他們能在數百公里外就發現目標,還能即時判斷是敵是友。講者同時介紹了 F-16 隼式戰鬥機的性能,說它不只是速度快,還融合了很多臺灣自己的科技改良,讓我第一次覺得「空防科技」不只是課本裡的名詞,而是真實的存在。
雖然我對軍事一向不熟,但今天聽完真的有種被打開新世界的感覺。原來保衛國家不只是士兵拿槍,更是一整套高科技與團隊協作。下次聽到戰機在天上飛,應該會多一點敬意,也多一份好奇。
【化學工程系/林O誠】
這場講座主要把我國空軍的實務與現代戰場模式連在一起。
少校先以現役戰機為例,說明F-16V升級後,起飛不久就能靠機載雷達掌握空情並進行目標鎖定,重點在於感測與決策速度的提升。接著談到資料鏈,例如Link 16可以把海軍與空軍的圖資同步到同一平台,由指揮官在共用態勢下快速下達命令,這些都放在C5ISR的架構裡:指揮、管制、通訊、電腦、網路,加上情報、監視與偵察,並強調資訊安全的重要性。
無人機的部分,少校提到「有人機帶無人僚機」的概念,例如由F-35搭配三架分工不同的無人機,包含加油、攻擊、偵察。這被視為未來幾年內台灣會逐步發展的方向,也代表航電、通訊、控制與資安都要同步提升,人才培養會更偏向跨領域整合。
在飛彈與防空方面,少校用雄二飛彈誤擊漁船的案例,反向說明我方導引與運算能力的高精準度。地理上,他指出中央山脈讓對手以飛彈直接打擊東部基地的難度較高,若改用中長程高彈道,會增加我方預警與攔截的空間。少校也提到台灣機場密度高、飛彈密度名列前段,我方策略重點放在不對稱作戰,以機動、分散與精準來提高存活與效能。
講座也說到戰機出勤背後的人力與分工。一架戰鬥機要順利起飛,背後涉及維修、後勤、掛載、航管與戰術管制等大量人力與流程;實務上戰機多以偶數編隊起飛,彼此掩護降低風險。部隊在全台自北到南分布,像幻象2000等機型維持常態備戰,這些是平時訓練與系統化運作的結果。
少校介紹飛行常備軍官班等途徑,提到視力與體能門檻,以及航電與修護的專業需求;並分享同學因修護與外語能力出眾而被洛馬延攬,在台擔任對口、待遇優渥的例子,顯示國防航太產業鏈對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
整體聽完的感想是,空軍任務已不是單一裝備決勝,而是C5ISR、資料鏈、無人機協同、飛彈防空與後勤維保的整合。若以學生角度規劃後續學習,資料鏈與通訊協定、資安、AI決策支援與感測融合,以及高可靠維修與測試流程,都是有用的方向。把課堂與專題做在這些主題上,未來無論在國防或民用高科技產業,都比較容易接上實務需求。
【資訊工程系/廖O涵】
今天參加了空防解碼的講座,是由空軍來跟我們分享,原本以為可以聽到諸多關於台灣空戰的技術,不過礙於屬於國防機密,今天沒辦法分享,不過仍學到不少新知識。
說到空軍主要的工作就是捍衛領空,防止他國入侵,講者介紹了ADIS,雖然各國都會畫自己的防空識別區,不過國際上並沒有特別規範,就像是國小生自己畫界線一樣,通常沒什麼作用,而台海中線也是如此。中國常派飛機來台灣,透過雷達偵測到飛機外,通常會利用其他資料判斷是哪一類型的飛機,而當對方在台海中線徘徊,這時視情況會派出戰鬥機與之對抗,主要會將對方置入於cone 區,這也是為什麼會常看到中國戰鬥機與台灣戰鬥機平行飛行。
台灣跟中國比的資源相差甚多,因此在戰略上是以少擊多的方式進行,如何達成這任務,就需要時間和空間的配合,透過精密的計算,讓一個導彈的威力最大化,用到諸多大數據的技術。最後講者提到C5ISR架構,即為指揮、管制、通訊、電腦、網路、情報、監視、偵察,以及未來空軍的趨勢是一台人駕駛戰鬥機帶領多台無人機出任務。
在這次演講雖沒有聽到特別獨家的內容,但我也從這場演講更加了解台灣的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