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心得]解密人魚的淚水—藍眼淚研究動機與大學社會責任;講者:蔣國平(111.03.24)

【特優 / 設計系三年級 林君翰】

        海洋大學針對馬祖藍眼淚的專案研究,像是一項老師指派給學生的作業,並成功的在去年(2021)提出成果發表,作為以自然科學知識對地方的養分灌輸,也勾起對生態環境的人本關注。在意結果即是在意絲線上的一端,而踐踏過程中所編造的織錦——起頭也是如此;這一項非自願的研究,蔣國平教授持起勇氣,引智慧為漁網,撒向馬祖沿海。

夜幕下的春潮,夜光蟲打轉起思愁的目珠,漆黑的海水蘊上滾動與抑鬱的藍,在外人眼中看來頗像是瘋子低語,發出詭譎的腔調與詞彙,也另有些人對如此行徑奇異的怪客著迷,視做一種迷惘之美。在研究成果表態前,人們曾一方面讚嘆藍眼淚之自然奇景,一方面提出藍眼淚是生態劣化的徵兆,認為藍眼淚生態鏈中的矽藻是破壞環境的兇手;我想做這項研究的動機——除了人控因素——應該也與這兩點有所聯繫才是。

閩江一帶富有營養鹽的淡水流入馬祖水域後,帶給藻類(矽藻)養分,以此為食的浮游生物也快速成長,每年約4至7月(水溫低於27度時),生物鏈更高層的夜光蟲逢上這樣的盛宴,便是他們搖曳起愉悅的光影的時節了。看似四個月的為期,僅持續數十天的狀況也是有的。於是,藍眼淚是狂喜的淚水,一股旺盛生命力的情緒展現。

這項計畫的楔子很不起眼,被搪塞了一個社會責任的理由,便要著手缺少經費、報酬未明的研究。孤獨地將一個個魚餌拋向各個據點,在暗啞的汪洋裡漂流;就算等到了碩果,也不見得能補償一切過程的辛酸。一切以結果論事,有成效,才有後續的補助,才算是成功的競標。研究員們啃食著馬祖的空氣,單細胞生物咀嚼著浮游生物,沿岸的海水向黯空投射冰冷的光。


【佳作 / 應外系大一 黃郁真】

        「曾被網路新聞評選為一生必遊的景點藍眼淚,每年4月起會於馬祖海域出沒,讓充滿戰地風情的馬祖更蒙上一層神秘面紗」,我曾在網路上看過這麼一句話,但我當時也沒有花費太大的心力在藍眼淚這三個字上。 老實說,是「人魚的淚水」這五個字吸引我報名這場講座。蔣國平教授在講座裡和我們說了許多做實驗的秘辛,怎麼樣才能做「成」一個實驗實在不容易,要人力、也要金錢,教授曾因金錢問題遲遲無法完成,也被延遲了好久,我覺得非常可惜。有關大學的社會責任,教授說:「時也,命也,運也。」,光靠一己之利是無法達成任務的,還得到縣市政府信任等。 藍眼淚的美,是全世界都知曉的,這種特殊景觀更被美國的新聞CNN列為「世界15大自然奇景」,在疫情之前,每年都吸引大批遊客慕名前往觀賞! 最後教授也向我們稍微解釋了螢光、磷光和生物冷光的差異還有他們放光的目的,這也使我對藍眼淚這個美麗又夢幻的名詞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佳作 / 工管系一年級 莊雅萱】

       聽完這場演講,讓我對藍眼淚改觀,以前就有耳聞藍眼淚對生態其實不好,會把氧氣吃光造成其他生物的死亡,但經過講師的解釋:馬祖的海流讓氧氣的溶氧量不會減少,所以其實不太會影響其它生物的生存。讓我對藍眼淚有不同的看法。
關於研究人員籌錢的辛苦,透過講師分享的經歷也能略知一二:官方因為每天都會有很多人來提案申請資金,根本不知道要把有限的錢交給誰,乾脆直接等研究者做出成績了,再來支持。
每個人都有專業,但要能實際運用,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講師在馬祖的研究成功後,其它地方政府看到藍眼淚的觀光商機,也紛紛來邀請他去做研究。這時候就可以看出研究員的道德,如果是比較沒道德的研究者,可能就會拿著培養的藍眼淚到處去放 ,雖然形成了觀光景點,卻也改變了當地的環境。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