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簡介

緣起

  近年來,強調大學的社會參與,已成為各國高教的潮流之一。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在博雅全人教育之各向度下,將開展以課程為媒介,來幫助全校師生建構參與在地社群的學習歷程,期許學生能習得兼顧人文素養與社會實踐的博雅教育。緣此,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將打造結合「在地創生」與「行動學習」為主軸的城南學院,協助「π型人」的養成,讓實作能力取向的科技人,能兼備包容多元文化與實踐社會創新的能力,藉以尋得志趣相合的志業,敬業樂群,終而成為「不一樣的科技人」!

  城南學院將共同承載對「π」字右邊支柱培育的任務,一方面讓本校培育的科技人能「舞動」社會,使多元文化的理念豐富科技人的生活,擁抱多元價值;另一方面也讓科技人能透過「行動」,參與社會,深刻體認自身與在地社群的關聯性和責任感。

                   


特色

  曾為傳統技職院校體系的一環,我們深知技職體系在「實作知識」或「體驗學習」的紥實專業訓練,是推動台灣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就專業訓練而言,此係本校各專業系所著重養成的部分,我們可以看做是「π」字左邊支柱的培育任務。

現今台灣社會已然邁向多元價值並存的民主時代,科技人也應成為社會創新價值的推動者。因此,我們期許城南學院能培育出「會做也會說」的科技人,既能從人文角度進行論述,也能從社會創新的角度進行社會實踐,共同協助台灣社會往前邁進。

  簡言之,城南學院欲加值的,乃是學生的人文論述與社會創新能力,讓學生在經濟產業與社會發展層面都能有所貢獻。


願景

  城南學院作為「不一樣的科技人」之共學基地,我們期許「π型人」的右腳,能以多元文化的包容力作為支柱,體現在個人的層面上,涉及對於「多元性別」的肯認;在群體層面上,則涉及「多元族群」的認可。我們期許本校培育的科技人,能具備多元文化的涵養,能與多元性別或多元族群的同儕進行合作,也願意接受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領導,這也是創造幸福職場前提的文化涵養。

  除了培養多元文化的包容力,科技人也應成為社會創新價值的推動者。社會創新概念乃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在地化發展之後的概念,因此,世界公民的國際觀,即是推動社會創新的實踐歷程之基本預設;而相關課程的設計與規劃,可從「國際在地化」與「在地國際化」的角度加以說明。

  本校擁有近千位外籍生,為了讓他們更親近台灣社會,進而貢獻所長,我們將從「國際在地化」的角度設計規劃相關課程,讓他們透過社會創新的參與方式,體驗在地發展,進而豐富台灣社會的文化內涵。

  從「全球在地化」角度而言,「越在地越國際」的說法,意味著越在地就越具社會影響力。就台灣社會當前實質存在著「五大族群」(福佬、外省、客家、原住民與新住民),從「世界南島」的角度來看,台灣原住民族可說是全球兩億多南島語系族群的一環;從「全球客家」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客家人則是全球八千多萬客家族群的一環;而台灣「新二代」族群,就是在文化與血統上真正體現跨國文化意涵的族群代表。所有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族群,都是台灣的重要文化資產。我們將會從「在地國際化」來設計規劃相關課程,讓學生在社會創新的社會實踐歷程中,發現自身認同所具有的世界公民意涵。

  我們期許城南學院培育的「π型人」,能深刻體現世界公民精神與多元文化價值的「科技人」,一起「舞動社會」,成為「不一樣的科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