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教育部USR計畫 (第二期)] 共好2.0:走在我的身邊,成為我的夥伴

ImgDesc

 

計畫名稱:
共好 2.0:走在我的身邊,成為我的夥伴

執行期程:
109/1-111/12  (大學特色類萌芽型)

計畫主持人:
王瑩 專案副教授,協同主持人李思穎院長

計畫參與教師名單:N/A

計畫場域:(服務地點)
1. 縣市:高雄市,甲仙區,場域名稱:五里埔
2. 縣市:宜蘭縣,南澳鄉,場域名稱:東岳部落
3. 縣市:台東縣,池上鄉,場域名稱:池上鄉學區中小學
4. 縣市:新北市,場域名稱:荖梅、芝山、石門國小

校內學生參與人數:120人

計畫理念:
對於一個服務學習性質的計畫而言,我們有一股腦的熱情,期望能帶來更多互相學習成長的機會,給當地居民、學童以及參與學生們帶來「感受、想像、實踐」。我 們更期許接下來的 2.0 ,扮演的不只是一個「外人」的角色,而是能透過技術性的活 動安排,大家變成共學的夥伴,讓社區裡的原有的軌跡,經過設計的歷程而能擁有更貼近當代學子的風貌,在這之中彼此互相了解差異、因共學而共好,真實的走在彼此的身邊、成為彼此的夥伴。

計畫簡介:
「不是因為進步了才出發;而是因為出發了,所以我們才能每天每天再進一步。」 - 南投爽文國中王政忠老師
本計畫從十年前的一份課堂作業,到成為第一期種子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效益與 成果是讓近三百名來自臺科大和世界二十三個國家地區的大學生、在台灣的七所偏鄉 小校、牽手超過三百五十位學童,以超越夏令營、課輔或服務社團的型態,透過自行設計的特色課程一起共學,也透過生活中社區裡的點滴交流搏感情,期待做到場域與大學的「共好」。

欲解決問題:
智慧科技在近十年快速的跨越城鄉差距,都市和偏鄉已經沒有顯著的硬體上的區別。但相對弱勢的地區 仍舊有心靈的匱乏。在多元的環境中建立終身學習的想望,面向國際我們更期許自身以「耀在地」的角度與之互動。外界刺激與自身文化相遇,如何轉化中間的矛盾、形成知識再內化為價值?本計畫目標 將全球在地化能量及優質教育深入,把世界帶進場域,也把場域面向世界,以回應核心議題。本計畫 的紮根在讓參與的大學生與學童透過經驗紀錄與反思,深刻的感受在地、想像機會、合作實現。

解決方案:
特色課程建立在每個場域的生活、需求及特色上。本教學架構著重在開啟同理心,更進一步學習探索問題的過程,並嘗試思維創新。讓參與大學生前進場域規劃定期的「創客週末」或 「英語週末」,成為學校、社區、師生日常的一部分,也藉此參與社區內的其他活動, 藉由觀察和思考,產出更進步的課程內容和實踐工作。

未來願景:
平衡發展、拓展眼界、增加場域曝光、強化大學生的專案管理能力、 傳遞正向價值、引起學習動機、展現大學自身特色及品牌營造、促進世代語言的傳承 與交流、反映思考,教育在地化、特色化、模組化。

永續發展目標: 

123  123 1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