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科大前進偏鄉 培訓小小網紅介紹自身文化

文字編輯—羅思涵
2021-06-15

(內文照片皆由翁楊絲茜教授提供。)

為縮短城鄉教育差距並發揚新二代自身優勢,在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教授翁楊絲茜與人文社會學院專案副教授王瑩的帶領下,台科大招募校內志工學伴團,前進新北市老梅國小、三芝國小以及石門國小,教導新二代了解自身文化的重要性,並透過「小小網紅養成殿堂」課程,鼓勵學生利用短片,向世界介紹母國文化。

「新二代培力光榮計畫」不僅培養學生的文化觀與價值觀,更結合科技發展趨勢,以紀錄片的形式記錄學生參與計劃的過程,從規劃腳本、拍攝到剪輯、上字幕全由小朋友一手包辦,透過自由發揮來激發小朋友的創意及學習熱忱。

新二代培力光榮計畫

「新二代培力光榮計畫」成果展合照。

 

正視問題,協力突破難關

根據教育部資料統計,新北市各級學校108學年度新住民子女學生數接近5萬,占學生總數15.7%。儘管人數與以往相比呈逐年漸增的趨勢,但因語言、文化習慣不同,在校時難免會被貼上「不一樣」的標籤。

「新二代主要遇到的困境是,大部分的人依舊對他們有刻板印象,儘管從小在台灣長大,卻不被視為台灣人。」計畫助理蔡佳欣表示。

社區更新活化與韌性提升

透過互動式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從「新台灣人」到「新住民二代」,各種標籤時時刻刻的提醒他們,儘管在台灣出生、成長,他們依舊與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有所區別。新二代在適應雙重文化下的衝擊的過程中,還須面對學習環境的不平等對待,無疑間接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熱忱。

 

新科技融入課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在台長大的他們,其實對自己父母的母國文化不甚了解,「新二代培力光榮計畫」以新二代學童的母國文化做為課程核心,期望透過計畫來加深他們對自身文化的理解及認同。在計畫過程中,除了透過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增加師生間互動,課堂中也培養學生媒體識讀及影片剪輯能力,協助新二代發揮自身雙語優勢、做為兩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橋樑,將學到的知識加以內化整理並拍攝介紹影片,透過影音平台將母國文化進一步推向國際舞台。

社區更新活化與韌性提升

課程結合科技以應數位潮流。

有別於一般課程,新二代培力光榮計畫給予學生自由設計影片內容的空間,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從設計腳本、拍攝到剪輯,一切皆由學生自由發揮,透過這樣的方式得以提升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蔡佳欣指出。

 

首為人師,體會背後的辛酸淚

台科大參與計畫的同學中,有不少學生是第一次體驗為人師長的感覺。

社區更新活化與韌性提升

上課剪影。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大三同學徐語涵表示,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意時間安排,還要留意小朋友的學習狀況,如何在教材與時間安排上找到平衡點十分重要。計畫初期,難免手忙腳亂,但隨著出團次數的增加,大學伴中逐漸培養起默契,看到擔任老師的學伴分身乏術時,同團的學伴們便會協助將小朋友分組,以一人照顧一組的形式進行授課,每週課程結束後,也會透過小組會議檢討當週課程的狀況,同時規劃下週的課程,透過團隊合作來彌補彼此不足之處,檢討的過程與結論也會與後續梯次的大學伴分享,以免相同狀況再次發生。

 

穿越文化的歷史長河

在全球化環境下,台灣鼓吹學生培養國際觀以便接軌國際,但在不斷學習國際多元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可曾停下腳步、好好欣賞本土文化呢?無數耳熟能詳的習俗節慶,又有多少人能侃侃而談其後的歷史起源與意義?談起與小朋友間的互動,徐語涵回想起有些小朋友問起台灣的習俗,「當他們問起我答不出來的問題時,我開始反思,身為在地人的我似乎也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徐語涵說。

協助新二代學習並傳承母國文化之餘,同時也激發了大學伴們對於自身文化的興趣。在教學相長的互動下,豐富的傳統文化不再長眠於歷史長流中,新時代將在新舊文化間取得平衡,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氣象。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