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10年度/生死議題與臨終關懷/吳淑貞老師

【優選】陳奕㮀  機械所碩一(110-1)

       人死後會去哪裡?我們又為了什麼活著?
       如果這些生與死的問題你曾經思考過,那麼一定不能錯過這堂通識好課:生死議題與臨終關懷,或許不能直接解答問題,但一定能給你有所啟發。
       最重要的是:修課同學需要有足夠的心靈準備,因為需要直面大體老師的照片,能讓我們更理解生命的意義。
       課程沒有考試,以課堂出席、課堂參與小組討論報告計分,而大多的課堂聽老師講述故事與經驗。同學只要願意參與課程,擁有一顆願意學習的心,並且積極與組員討論發表,相信一定會有極大的收穫。

       課程專注的領域與我們聊生死,以敬畏不迴避的態度,用最正確的心態去了解有關死亡的議題,無論是自然死亡或者意外死亡,老師擁有許多實際案例與親身經歷,是一位很好的分享者,也有許多與殯葬相關的知識與禮儀,都可以在課堂內學習到。
       課程分組,可以跟不同科系各個領域的同學探討課程內、人生的議題,期中是以小組為單位正反辯論,討論後上台報告,期末考撰寫遺囑。課程教授許多殯葬業專業知識,探討生命了解生死、臨終關懷的知識,觀看兩部與生命相關的電影。

       我們每天都充滿著各種的壓力,追求意義感變成我們很重要的一件事,修課時期的我剛結束上一份工作,正在思考有關自我的價值,覺得對生活的渴望很低,活著需要好多的金錢與努力才夠支撐,抱著這樣的心情聽了第一堂課,老師要我們寫下離死亡最近的時候是什麼?而死亡對自身的意義,思考從未思考過的問題,並藉由老師的引導與自己對話,探尋自己的答案,是一個特別的體驗。
       直面各種死亡能喚起對於生命的敬畏,而見到大體老師照片的當天,是我騎機車最慢的一天,死亡會在何時降臨沒有人可以給出答案,但越長大我們越能接觸到死亡,越能思考背後的意義,自然死意外死、車禍飛機失事,面目全非的遺體,撕心裂肺的父親,最有印象的事件是曾經發生在台灣旅遊史上黑暗的一頁,遊覽車司機自焚的事件,面對死亡時,生的慾望有多麼強烈,但也有多麼悲壯,僅僅因為一己之私要全車人陪葬,至今那個畫面仍然讓我不忍回憶。
       一個個故事是一條條曾經鮮活的生命,我們從來都不知道意外還是明天先來到,但了解每個故事可以深切感到: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幸福與值得感恩的事情。
       面對葬禮:葬禮不僅是為了亡者,也是為了生者,為了好好告別,其中一部生命電影:父後七日,也提及一個觀點,或許這些繁瑣的禮儀只是在讓生者忙到沒辦法難過,而經歷這些禮俗慢慢接受亡者已經離開的事實。
       蔡康永的書中對於死亡有一個定義,他說人生就像是一場派對,當有人需要先行離席,不會希望全部的人因為她的離開而哭泣,而是靜靜地默默的離開,因為大家還是會持續地生活下去,只要記得一起開心的回憶,所以有些藝人的葬禮,像是一場派對,希望以快樂的樣子與世界道別。
       世界上有不同的宗教禮俗也產生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葬禮,老師請我們思索:想要為自己舉辦怎樣的葬禮,想要在人間留下什麼,又希望以何種方式跟世界告別。我們其實具有很多選項,而這些事也是以往我們不曾考慮過的,感謝老師啟發了我們,也讓我們對於死亡有更多了解。
       從小到大我們面臨許多離別,而隨著年齡漸長我們也逐漸了解,不是每個再見都能再見,好好看待離別思考離別,進而探索我們的生命。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