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roject LET'S Go X 偏鄉服務

撰稿小編—邱郁珍
2020-11-27

前言

在臺灣,偏鄉與大都市的孩子們一樣擁有學校以及受教育的權利,但是他們所面對的學習機會卻截然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能前往偏鄉帶給孩子們國際視野的營隊,成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的努力可以讓教育資源匱乏的學童們與這個世界接軌,也能夠令孩子們知道學習是一件多麼有趣又重要的事情。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的王瑩老師所帶領的團隊——Project LET’S Go! 便是偏鄉學童們需要的存在。

  透過與王瑩老師的訪談,除了知道她的想法與整個團隊的方向,也知道了在一個成功的知識性營隊背後,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在過程中也明白,學校的社會實踐課程,不只是為了學分而存在,而應該是一種願意對社會付出的態度。

 

對於社會實踐的看法

問到為何願意投身於社會實踐課程時,王瑩老師表示:她不覺得社會實踐僅僅是個有學分的課程而已,她認為社會實踐是一個志業,能讓自己的人生擁有意義,並且找到自己對於社會的熱忱在哪裡;當老師還在美國教書時,便有社會實踐的存在,而社會實踐在美國的大學早已行之有年。老師學的、教的是國際教育,她認為實務與所學內容相互結合,學生才會有投入精神去學習的動力。在2011年,她也曾將自己教導的美國大學生帶至台灣高雄的小林國小,給予孩子一個富有意義的夏令營。

後來,老師在因緣際會之下來到台科,並且持續在社會實踐的部分努力耕耘,她未曾認為自己是投身於社會實踐課程,只是覺得自己學的是教育,所以除了理論之外,也應該與實作結合;在和學生的相處過程中,可以與他們教學相長,最重要的是在其中可以獲得很多的樂趣,老師覺得這是非常幸運的事情。

 

營隊的豐富內容

通常進行社會實踐時,會一次擁有三至五個夥伴學校。當第一年進行時,王瑩老師覺得課程內容只需教英文便足矣,不過之後每一年新加入的同學都會為團隊帶來新的想法,如此一來便可以將大世界的樂趣與眼界帶到比較小的區塊,課程也更加地豐富、精彩。

在大學端方面,老師會希望參與同學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有著國際背景,像是華僑;她也同時希望自己帶領的營隊能夠做得比其他團體的短期營隊更加有層次感,不僅僅是玩樂、運動、教英文,抑或是補救教學諸如此類的事物,而是想要讓偏鄉的孩子擁有「夏校」。在臺灣,暑假對於偏鄉孩子與都市孩子而言,是一個拉大差距的存在,偏鄉的孩子不像都市的孩子有著豐富、足夠的資源得以在長假持續學習,他們大多暑假便停機了,或許是因為所住的區域沒有什麼才藝班,所以暑假無處可去學習,或許是為了照顧年邁的長輩,也或許是為了生計不得不出去賺錢補貼,等到開學,上個學期所學早已忘記。

在課程的選擇上,英文一定是主軸,她希望孩子們不要放棄學習英文,畢竟英文是與世界接軌很重要的一環,其他一定要學的還包括音樂、藝術手作以及科學,而科學層面更包涵了程式語言、自然科學、食品科學、運動科學等等;在整個過程當中,甚至還會有運動會、歌舞劇,對於孩子來說,比賽與表演可以令他們表達自信,將上述所有元素加在一起,能夠鍛鍊小孩子的能力。

除了暑假之外,在學期當中老師也會帶著參與的大學生們前往合作的國小,最理想的狀態是一個學期可以去到四次,像有關機器人課程的營隊甚至會去到六次,主要目的是希望可以和小朋友一直有聯繫,避免他們遺忘課程所學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參與了小朋友們的成長。

  此外,這個學期(109-1)會一直有訓練大學端學生的課程,像今年(2020年)九月就計畫與育成中心合作,讓學生們學習更多;對於有能力的人而言,可以教別人自己懂的知識,是很重要的,這是交流方面軟實力的表現之一,也藉由有趣的實際操作,令完全不懂的人了解學習這件事情有什麼樂趣。

與育成中心合作的社會實踐營隊
▲ 與育成中心合作的社會實踐營隊

 

教材?就地取材!

  營隊教材的準備通常交由大學端的學生負責,這時大家就必須要想想自己該做些什麼物品,若是真的有無法生產出來的,就只好花錢購買了,不過去偏鄉沒辦法帶過多的物品,以前曾用過郵寄的方式,但是太花錢了。

團隊自己設計的教材
▲ 團隊自己設計的教材

程式課在教孩子們Coding之前,會先讓他們玩一款名為「海霸」的桌遊。這是桌遊公司提供給團隊的,可以訓練小朋友的邏輯思考能力;音樂課則會需要電子琴,讓小朋友知道音樂與科技是可以互相結合的。最特別的是美術課,他們教小朋友們用回收物品做出屬於自己獨特的服飾,讓孩子學習「回收再利用」的概念,甚至最後還會有成果發表,會有一個場地給小朋友走秀,還會配上音樂,同時也會邀請一些專業人士來到現場為小朋友加油打氣,對孩子們來說,這些叔叔、阿姨們的鼓勵遠比捐錢更有價值,其中一次,有個孩子設計的包包,還被邀請過來的GUCCI人資主管帶走。

桌遊海霸
▲ 桌遊「海霸」

老師表示,現在偏鄉的教材並沒有想像中匱乏,匱乏的是學習機會,與其捐助物資,不如自己花時間去偏鄉的學校參與。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可以得到很多回饋,單純提供物資的意義不大,有時反而會有負面效果,有機率讓當地小朋友認為:就算自己不努力,也可以擁有物質上的享受。

 

把熱情拿出來!

在訪談當中老師提到,每次和小朋友的互動一定都是用最活潑的能量進行,除了當天中間需要專心學習的時期,每天的開始與結束,大家都要有最熱情的歌唱、舞蹈、以及隊呼,在過程當中也體會到,都市的小孩比較有偶像包袱,偏鄉則反之,他們會覺得這是一件既自然又快樂的事情。這樣的互動主是希望讓孩子們知道,只要和大學的哥哥、姊姊、老師見面,就一定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在一起是很快樂的時光,每一次的互動都是在提醒自己正處於很歡樂的環境。

歡樂的互動
▲ 與小朋友歡樂的互動

小朋友通常在認識不久之後便會開始活潑起來,那大學生呢?在前往國小之前,老師會先讓參與的大學生們參加一些訓練,並且提醒他們一定要會唱、會跳,還要放下偶像包袱,要拿出最大的熱情、盡情的享受這件快樂的事。

 

感動的回歸

在從大學畢業以後,不少學生會說還是想回來這個團隊。另外,也有當年還是國小、國中生的孩子長大之後說自己不是小朋友、準備好了,可以回來一起幫忙,有些是學農的、有些是學教育的。他們會主動說想要回來,是讓這個團隊很感動的事情。甚至有一個幾年前還是小朋友的女生,如今已是團體的隨隊護理師。

 

外籍生的反思

通常外籍生在台灣的社會實踐告一段落時,他們都會回頭想想自己的國家是如何,進行反思。老師提到,今年有一個緬甸同學發文說自己參與這個活動收獲很多,也想像了未來自己的國家能夠做些甚麼;而台灣學生的反思跟外籍生非常的不一樣,在兩方學生交流同時,雙方都會有不一樣的體會,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

 

那些老師最喜歡的環節

王瑩老師表示自己最喜歡營隊時的最後一天,或許是因為第一天會比較緊張,需要擔心的事情比較多,而到最後一天大家都熟悉了,所以比較放鬆。尾聲階段會有鄉、鎮代表、家長、產學合作的公司都會來與整個營隊一起進行同樂會,會有成果的展示,像是走秀、表演等等,這是很感動的一件事,通常還會有同學把營隊的活動過程以影片的形式記錄,以便之後可以回顧。

她第二喜歡的是還沒有小朋友時期的模擬教學,在這時,會有臨演給大學端的同學試教,在短短十五分鐘之內會有各種狀況產生,常常殺得台上的人措手不及,很有可能因為這些突發狀況,自己準備的教學內容都無法完整呈現出來,令人苦惱,但到最後,學生通常會覺得這是一個十分特別的共同的回憶。

 

營隊遇到的困難

當問出這個問題時,老師迅速回答:「很多困難!太多了!」但她也接著說道:「可以解決的事情都不算是困難,人生就是會無法預料的事情。」最後想想,都不覺得那些遇到的困難是困難。不過倒是有比較大的挑戰,那便是希望參與的人能夠忠誠留在這個團隊裡面,不要活動結束、學分拿到,人便消失。

 

屬於老師的心得

「至少對我來講,現在看世界上或人生上的事情,會用立體、多元的角度來看待。」這是老師對比過去與現在的自己,所做出的結論。她也提到了一件值得被關注的社會議題——青年返鄉。她認為「返鄉」是一個難以做出抉擇的一件事情,而且要做出決定之前,還得思考很多層面的問題,不是政府給予補助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地方創生沒那麼簡單,在城鄉資源依舊擁有極大差距的情況下,她問:「有什麼理由要求來自偏鄉的孩子回鄉?」她也表示:「孩子在哪邊願意耕耘、在哪邊找到愛,其實那裡便是他的故鄉。」

此外,當人們提到偏鄉的醫療資源匱乏時,往往就只是知道有這個情況罷了,而老師則是有著切身的體會,她回憶起好幾次在臺東的海邊、高雄的山中舉辦營隊時,假日或者半夜會有同學發生緊急狀況,亟需救護車,等了許久,救護車才來。在那些時候,她真真切切體會到了,醫療資源匱乏到底有多可怕,她補充:「平常想法比較單面,但從這邊經歷過就能明白,之後就不會妄下定論。」

 

訪談尾聲

在面對離別這件事情,你我都不見得能夠坦然面對,更何況是身心都未發展完全的孩子,老師希望之後的營隊可以加入關於離別的課程,讓大家能夠認識、學習離別這件事,還要更健康、更有意義地去看待它,相信不管是對大學生抑或是小朋友,都是有幫助的,可以學著調整自己的情緒。

老師還提到自己:「一直都很害怕暑假,因為要付出很多勞力,但是很開心!」即使疫情爆發後她也沒有停止營隊的進行,反而還變的更忙,因為她需要調整自己,讓因疫情而生的授課方式更加活潑,每個合作國小都將會有三「線」:線上、線下、現場。

最後,她希望社會實踐能夠是大學中很重要的一環,而最開心的事情是:即使拿到社會實踐學分之後,還會有學生記得要回來一起工作,她覺得這些都是很棒的緣分——「好的東西都要留下來,即使只是一個精神。」

 

「永續」IN 石碇螢火蟲書屋

王瑩老師在「國際文化交流」這門課的課堂中,提倡大家進行偏鄉服務。在上個學期,班級中定期於新北市石碇螢火蟲書屋幫忙的學長與書屋主人接洽後,便帶了幾位學弟妹實地拜訪,並且在好幾次的準備後,帶給小朋友一場關於「永續」主題的課程,希望課程內容對當地的小朋友們能有幫助且符合當地特色,並期許以後若有人想延續相同的企劃可容易地沿用他們的成果。

書屋主人本身有在栽種靈芝等菌類,於是在課程中,同學們利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了解各種菌類的生長相關資訊及它們的用途。除了介紹菌類,同學們也帶著孩子進行盆栽DIY,這部分是由當地垃圾污染的問題進行發想,所以製作盆栽所需的寶特瓶都是從學校的回收桶撿來並清洗乾淨的,要切割的部分也考慮小朋友年紀太小,同學們便全部都事先幫忙剪好。泥土則是於螢火蟲書屋現場的菜園直接挖的,透過DIY屬於自己的盆栽,讓孩子們認識植物且藉由栽種培養責任心。

當初團隊希望可以準備越少的教材越好,畢竟他們需要自己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帶過去。其中,教學的部分因為場地沒有投影布幕與電腦,大家只好自己拿著電腦播放PPT教學,可如此一來,他們與小朋友更加靠近、更有互動感。

使用電腦教學
▲ 沒有投影器材,直接用電腦教學

在自我介紹過後的破冰遊戲,大夥兒玩了比手畫腳,而孩子們參與度比想像中的高,即使沒有提供獎品,小朋友還是積極參與活動、非常投入其中。在進行課程時,由於場地的限制,所以將小朋友們分成兩組,一組先進行盆栽DIY,盆栽的製作是大哥哥、大姊姊一步一步帶著他們做的;另一組則是進行菌類教育,藉由提問啟發孩子們思考,當時間到了再兩邊進行交換。課程的最後有讓孩子們向大家分享今天的所學與感想、還有親手製作的盆栽。

製作名牌
▲ 製作名牌

參與這次計畫的企管系大二同學——巫可筠表示,自己最喜歡的活動環節是盆栽手作的部分,因為小朋友的參與度跟接受度都比想像中還要高,簡單的材料便令他們玩得不亦樂乎,還在過程中看見他們用心幫盆栽裝飾,小心翼翼填土的樣子令人相當感動,也很有成就感。

製作盆栽
▲ 小朋友小心製作自己的盆栽

可筠同學也回憶道:「有個小女孩一開始非常內向都不太敢說話,但活動到最後也敢跟其他小朋友一起製作盆栽、互動,最後也跟大家分享自己學到了什麼,令人非常感動。還有小朋友做完盆栽以後回去找自己的父母,並帶著驕傲的表情、開心分享今天的上課內容,而他們的爸媽也都真心感謝我們。」

在籌備活動的過程中,當然也有遇到一些困難,她提到:「因為大家是來自不同的科系,所以籌備期間很難有每個人都到齊的時候,每週都要早起開會,甚至本來已經想好的企劃,卻因為沒有考慮到永續性而被駁回。雖然那時距離活動只剩半個月的時間,還是全部重來。但是在真正探訪螢火蟲書屋後,責任感油然而生,於是大家在這件事上面變得積極,真正付出心力投入以後,產出的成果自然也比以前還要好。」

有付出,就會有收穫,她說:「收穫最大是成就感吧!如果沒有這個活動,我平常一定不會去接觸小孩子或是了解偏鄉地區,雖然籌備過程很累,但活動結束後看到孩子們臉上的笑容,真的很有成就感!不僅認識了別系不同年紀的朋友,也讓我學會換位思考,在意見碰撞時,想想自己該如何說,別人才會理解自己。」

對她而言,螢火蟲書屋是個很溫暖的地方,書屋主人很親切地招待大家,而他的初衷就是看到當地環境不若他兒時,便自發性的打造這個書屋,希望可以激發大家回鄉服務的心。但很可惜的是,書屋沒有資金和資源能讓活動長期在那邊舉行,即使是當地的小孩要到書屋也需要一點時間。希望新北市石碇螢火蟲書屋可以透過推廣的方式更被大家看見,且讓大家能更了解螢火蟲書屋。

青年返鄉發展的路途依舊艱辛,但總會有機會被看見的!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