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司法院公民行動方案競賽—改善現有標線型人行道

文字編輯—羅思涵
2021-05-10

綠色的油漆就像為行人隔出一個專屬區域,達到人車分離的目標,在區域內皆是行人得以安心行走,但一片好意卻被無情濫用,諸多障礙物使得標線型人行道的區域變得難以行走。當缺點一一浮上檯面,該如何解決便是一大問題。

在司法院主辦的「2020司法院大專校院法治教育公民行動方案競賽」中,六位分別來自東吳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的學生組成聯合團隊並以此作為主題,在經歷多次的訪談及討論後,他們整理出一個三階段的計畫,期望藉此為改變台灣現有標線型人行道所面臨的困境盡一份力。

司法院公民行動方案競賽

四校聯合團隊合照。圖片來源: 林瑩姍同學

 

現今標線型人行道的問題

有別於傳統以紅磚砌成的實體人行道,標線型人行道透過綠色油漆,劃分了行人空間及車道,本有的高低落差因此得解。然而,綠色區塊看似為市民提供了一個安心行走的空間,但因為缺少實體遮蔽物,許多區域的標線型人行道淪為汽機車臨停的區域。

除了被當成違停的區域,許多標線型人行道的劃分區域被當地居民視為停車格,常被堆放像是盆栽、腳踏車等的私人物品。仔細觀察,甚至水溝蓋的設計也暗藏危機,對一般民眾而言,水溝蓋所造成的地面突起會影響行走的方便性,更有甚者,對路面平整性要求度高的輪椅、嬰兒車使用者來說,當為閃避凹凸不平的水溝蓋而走上車道時,標線型人行道反而是提高意外發生的主因。另外,近年來標線型人行道也因濫劃而頻繁引起爭議。由於標線型人行道屬於行政命令層級,依內部規定採取因地制宜原則,導致留有過多的例外討論空間,使該類人行道的劃設有過於浮濫之嫌。

司法院公民行動方案競賽

標線型人行道實拍。圖片來源: 林瑩姍同學

 

如何達到以人為本的願景

為解決上述問題,由四校學生所組成的團隊以「人行道、行步行,我們要一個更好的行人空間」為旨提出一個完整的計劃,提倡從三大層面、三大階段來改變標線型人行道的現況:短期的意識面、中期的實體面及長期的法律面。

短期計畫中,團隊以提升行人路權意識為目標,提倡將標線型人行道此較新的議題納入未來的汽機車駕照考試當中,同時他們也走入校園,向未來準駕駛宣導人行道相關法律,使其理解此議題之重要性。在中期計畫中,他們藉由改良原有的設計圖,使得標線型人行道的設計更為人性化,實現「人本交通」理念。他們與相關團體、議員訪談過後發現:現有人行道的無障礙設計常有無連續及路面不整等問題,因此他們在計畫中提議增加導盲磚及改建實體人行道等方式,來解決目前實體面所面臨的困難。最後,在長期計畫中,標線型人行道因屬鄰里交通環境改善執行計畫一環,除了規劃設計上有簡略的法律規定外,其他皆採因地制宜。未來,藉由中央訂定相關法律,可望改善目前因法律漏洞所造成的問題。

司法院公民行動方案競賽

增設實體阻擋物及導盲磚設計示意圖。圖片來源: 眼底城事

 

比賽過後的反思與回饋

問到了參加比賽最大的收穫,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學士班同學林瑩姍表示,由於自己在團隊中主要負責訪談及影片製作,學到最多的屬於溝通方面的技巧。例如,在與里長及相關團體訪談的過程中,藉由一問一答的相互對話、交流,可引導對方針對議題有更深入的回覆。

司法院公民行動方案競賽

與相關團體訪談側拍。圖片來源: 林瑩姍同學

除此之外,為使民眾開始注意標線型人行道議題,除了回到校園宣講外,他們同時也拍攝了一支宣導影片。回憶起拍攝影片的過程,林瑩姍提到「該如何進行拍攝」也是與組員們不斷討論的一環,由於宣傳影片的長度較短,該如何在短時間內精準地向觀眾展示出自己想要傳達的理念十分重要。

在提案比賽的過程中,身為學生的她有時覺得自己能夠帶來的改變不多,甚至在不久的將來,或許針對標線型人行道將會有更全面的解決方式出現,但提到了參加此比賽的想法,她笑著回答得到的回饋其實比想像的多。因為參加了比賽,她和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變成了隊友,為了這個議題不僅想出了各方面的解決方案,同時也做出了實際的行動,甚至在比賽過後變得更細心,會開始留意一些發生在身邊的事情。

 

一堂可以自己設計規劃的課程

日前臺科大提供許多申請社會實踐的管道,藉由社會實踐學分的申請,鼓勵同學走出校園、利用在校所學去回饋社會。當談到了怎麼會想以透過參加比賽的方式來完成,林瑩姍表示,若是參與學校的聯合課程,或許主題並不是自己真的有興趣的,但如果從比賽這個方面下手,可以選擇的內容就變得很多,做起來也比較快樂。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