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09USR計畫-社區更新活化與韌性提升-以公館城南聚落為例

文字編輯—吳沄珍
2021-06-10

(內文照片皆由計畫主持人邱建國教授提供。)

歷史性社區的活化序曲

在我們的生活圈當中,或多或少都會有老舊社區的存在,而這些老舊社區往往見證了一個或是數個時代的起與落,有著重要的文史意義,像是涵蓋了台北市中正區富水里、水源里、學府里的公館城南聚落,這裡有著陳舊的國軍宿舍「學人新村」,因年久失修幾乎為荒廢狀態,蚊蟲孳生、用地荒廢為最大的問題。城南聚落對當地居民具有相當的紀念價值,其歷史意義可以凝聚居民的向心力,只要將其活化並提升韌性之後,城南聚落依然可以和居民共存著。

社區更新活化與韌性提升

計畫的課程說明會。

社區更新活化與韌性提升

國防部廖中校說明學人新村居住現況。

社區更新活化與韌性提升

學生進入學人新村了解安齋三號構造。

於2020年的三月至十二月,由台科大與國防部以及三個里共同參與的「社區更新活化與韌性提升──以公館城南聚落為例」計畫,結合了都市防災與文資保存課題,力圖透過科技、工程技術修復,活化城南聚落,並提升社區的韌性。台科大的學生們為社區進行環境診斷和調查,擬定防災對策,並將資訊數位化,開發出LINE對話機器人,居民透過通訊軟體就能和智慧機器人互動,查詢重要緊急救護與避難設施位置、即時天氣等等。他們利用程式語言進行資料重新編排的工作,Python為資料重新編排的管道,之後再將整理後的資料,以個別適合的方式視覺化。

社區更新活化與韌性提升

學生製作學人新村模型中。

 

里民同參與,共創新設備

在此項計畫當中,台科大團隊主要是透過與里長的會面,請里長協助與居民溝通並舉辦鄉里說明會,讓居民們了解他們將能為社區帶來哪些新的變化,以及能夠改善什麼事務。其中,邊坡組需要與同伴們設想城南聚落的邊坡防治對策,給居民一個更能夠安全生活、居住的環境。此外,討論過程中必須結合大家的意見,並找出最經濟、效益最高的方法,他們利用在學校所學的山坡地工程專業中的種種工法來達到工程目的,例如:加速排水、演緩邊坡下滑速度,亦用到了所學的相關大地知識,像是:蛇籠、擋土牆、鉚釘;資訊組則是利用程式語言進行資料的統整以及視覺化,進而完成各項可供居民互動、查詢的功能。經過了將近一年的努力後,他們改善了原本標示不清楚的逃生路線,以及太過分散的緊急救護設施。城南聚落亦將會進行重新整建,也會再設置防災標示、指引標誌,提供居民做避難使用。

社區更新活化與韌性提升

水源里里民製作防災地圖。

 

用新角度,發現社會

參與了這項長達十個月的計畫,同學們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屬於自己的難忘回憶。受訪的營建系同學賴彥廷在訪談過程便提到:「參與防災士培訓時所上的課是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原因是授課內容是跟生命財產的保障有關,賦予了每堂課極大的意義。」在往後的日常生活當中,他們對於社會也多了新的發現,營建系同學張宏善表示,自己若是看到相關的擋土設施,會思考此種擋土設施適用哪種地形,或者應對何種情況使用。賴彥廷同學則說道:「平常不怎麼在意的氣象站、AED等等,在參與計畫後,會去注意它放置的位置!韌性社區組讓我發現,台北市不是每個角落都是如此的繁華且安全,我們必須注意危險角落,提高安全性。」

社區更新活化與韌性提升

防災士培訓課程進行中。

社區更新活化與韌性提升

認真接受培訓的同學們。

 

攜手尼泊爾,給孩子安全避風港

除了關心自己所在的地區,台科大的團隊也和尼泊爾一同合作。尼泊爾在2015年的四月發生了芮氏規模7.3的地震,當地郊區所受的影響尤其重大,建築物嚴重倒塌,許多貧苦家庭到了2020年仍然無法進行重建,其中當地兒童育幼院房舍緊鄰45度以上邊坡,且缺乏有效之排水系統,相當的危險。團隊與尼泊爾當地的加德滿都大學(Kathmandu University)、特里布萬大學(Tribhuvan University)合作,共同協助整治邊坡降低危害,由台科大提出緊急處理對策,交由尼泊爾合作的單位動工,提供生活在育幼院的孩子們更安全的生活環境。較為可惜的是,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發生,團隊無法實地走訪尼泊爾,只能透過當地拍出的照片想對策,但顯然的,不確定因素比實地勘查多很多。

邊坡組的任務,是替他們進行邊坡防制的構想,使用的模式為蛇籠加上擋土牆補強。因為舊有擋土牆已出現較多裂縫,不堪使用,所以將針對舊有擋土牆進行補強,並在邊坡下方建置蛇籠阻止邊坡繼續滑動及止水。在有限經費下,施打排水管及規劃排水渠道是他們選擇的工法。

社區更新活化與韌性提升

尼泊爾育幼院邊坡整治前-1。

社區更新活化與韌性提升

尼泊爾育幼院邊坡整治前-2。

社區更新活化與韌性提升

尼泊爾育幼院邊坡整治後。

 

參與計畫後的新視野

社會實踐學分是每一位台科大畢業的同學都需要取得的,為了取得這個學分,同學們選擇的計畫、活動皆不盡相同,而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理由。賴彥廷表示:「主要是因為我研究所要念營建工程的大地組,因此想藉由這份計畫的邊坡防災組,讓我實際運用所學並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張宏善則說:「想要藉著USR計畫,對尼泊爾當地生活與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且更深入認識防災士的相關任務及工作內容。」

在計畫當中,團隊們為城南聚落、尼泊爾育幼院提供了不少幫助,而同學們也多了一些與眾不同的經歷與收穫。賴彥廷在這段期間了解到:「學校所學其實有實用性,也能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分組討論的過程也體悟到一件事實:先保護好自己才有能力保護別人,進而幫助社區、社會。」張宏善表示:「與組員討論過程中,增進了溝通、協調的能力,在資料整合的部分也更清楚整體的流程與順序。」

 

有興趣,就動起來!

兩位訪談者對於之後想參與這項計畫的同學們也給予一些建議。賴廷彥表示:「若是本系的學弟妹想參與的話,我建議可以選擇邊坡防治組與防災資訊組,不僅能在參與的過程學以致用,也能對之後進入研究所建立信心。」張宏善也表示:「對大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選擇邊坡組,在與教授討論時,可以學到大地相關知識;對程式資訊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選擇資訊組,可以學到資料統整方式及程式語言的使用。」

 

跳脫舒適圈,尋找新視野

他們對於社會實踐也抱持著正面的看法。賴廷彥覺得社會實踐可以讓人跳脫自己的舒適圈,解決平常少機會遇到的問題,增加自己的軟實力來應付更多挑戰。此外,他認為社會實踐的宗旨,應該是不分大小愛,致力讓社會更好,只要是對社會有幫助的都可以去試試。張宏善則表示:「社會實踐計畫通常會劃分為數個不同職務的小組,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組別,在過程習得新知識與技術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參加各種類型的USR計畫來獲取有別於課堂學習的豐富體驗。」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