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講座] 荷必如此-荷蘭疫情生活的滾動式情趣;講者:劉家瑄 (110.10.22)

ImgDesc

一、主辦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二、講座類別:通識自助Bar 群英開講講座
三、講座主題:荷必如此-荷蘭疫情生活的滾動式情趣
四、講者名稱:劉家瑄 博士
五、講者經歷:

國際學人劉家瑄博士旅居荷蘭多年,除學術內的教授、研究及大學國際化專案外,曾受邀擔任政策顧問及荷蘭科技外交工作、在阿姆斯特丹進行 TEDx 公開演講。在長年深耕跨域研究與多元文化的薰陶下,劉博士對世界有獨到深刻的洞察。
透過跨領域的國際行動研究,劉博士致力實踐全球社會發展多元、公平與文化包容的願景。她相信:透過積極的對話、分享與交流彼此的關鍵性思考,能啟發我們對自身與周遭生活的全面理解,揮灑生命光華。

六、講座簡介:
2020年夏天假期後,在短短期間,荷蘭單日確診日數達到一萬例以上。
荷蘭政府決定實行更嚴格的防疫措施:包括停止面對面教學及封城等等。
在連續長達數個月的封城政策下,荷蘭人民如何應對政府不斷更新的政策?又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活變化呢?

七、講座時間:110/10/22 (星期五)  10:30 ~ 12:00
八、講座福利:集點摸彩送抽3C禮品 (查看詳情)、心得徵稿送禮券(查看詳情)、填寫講座問卷抽禮券(查看詳情)

 

 

 


講座摘要 (心得連結)

        本次演講的講者劉家瑄博士,她是一位跨足醫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跨領域社會學博士。2021的上半年,臺灣歷經重大的疫情考驗,期間也有許多防疫政策以及他國防疫情形的討論,但是資訊大多比較片面且破碎。這次的講座內容,藉由劉博士醫學與心理學的背景,以及本身社會學的專業,分享她觀察到荷蘭歷經疫情變化的社會狀態以及政策實施。

        對於武漢肺炎(covid-19)嚴重程度的認知,臺灣和荷蘭有著巨大的差異。臺灣一直在追求0病例0確診0死亡的同時,荷蘭已經有超過200萬的確診病例以及超過18000的死亡案例;臺灣的現狀仍有不少人覺得防疫做得不好,但是大眾對於荷蘭的印象卻是疫情控制穩定。臺灣的疫情並沒有媒體上被描述的那麼悲觀,但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借鏡荷蘭政策的實施方式,以優化應對疫情的策略。

        荷蘭從去年到今年也歷經過疫情緊繃到緩和,再到緊繃,目前回到緩和的狀態。疫情嚴峻之時,普通民眾之間也會轉發他國的防疫短片,提醒彼此要做好防疫措施,雖然短片的語言並非母語,但是簡單明瞭的動作示範,讓許多人不只覺得有趣且看得懂,同時願意配合。

       政策的防疫分級,荷蘭與臺灣有著標準訂定上的根本差異。荷蘭除了追蹤感染人數,評斷的指標還包含重症比例,在重症比例不高且全國住院床位足夠的情況下,政府是可以調降防疫等級的。當然也有例外,在疫情大爆發期間,雖然重症比例不高,但是住院需求大於醫療系統的供應,最後政府也祭出了封城的措施。

         防疫期間遇到的恐慌性購物,荷蘭也經歷過;封城所帶來的肥胖,也是很多人都遇到的問題;學校教學配合疫情,實施線上教學,卻也讓師生發現其他不同的教學樂趣。荷蘭的防疫政策,隨著疫情變化而不斷調整,可是唯一不變的是政策的易讀性。荷蘭政府實施的每個政策,都有簡易圖型與顏色的搭配,讓知識、文化和語言水準不同的人,都能很容易地了解政策要求的防疫規範。

        防疫措施的執行,臺灣與荷蘭有著許多共同點,包括空間人數容留限制、要求配戴口罩、防疫APP和施打疫苗等,但是面對這些措施,荷蘭人依然存在著一定比例的反對聲浪,這也彰顯了兩國民族性的差異。荷蘭人對於防疫政策的抗議示威,不單純只是表達反對,更是象徵著人民相信政府,所以高喊不同的意見,讓政府知道還有其他聲音的存在。臺灣人對於防疫認知的口徑一致,或許使得許多政策便於實施,但對於不同意見的包容性是否因此降低,這也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