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心得] 駐校藝術家: 影像投影與科技藝術創作;講者:「玖格設計」陳宣名、黃瑞民 (113.02.21)

【優選 /  蕭仲雯 設計系三年級】

這是一場相當精彩的講座,一件件視覺衝擊的作品,強烈的畫面與大膽色彩運用,拓展我的眼界與設計思路,觸及前所未有的世界。

印象很深刻的是火箭阿北的MV,講述一個台灣人的造火箭夢,而這不單只是夢,帶著強烈的勁與行動力,一步步實踐最終升空的故事。透過運境效果與色彩處理,讓畫面更具張力,也讓台下的我看的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整場講座,我最喜歡的是在地投影計畫《層層》,一個結合音樂、舞蹈與建築投影的共創作品。透過舞者與光的互動來詮釋故事,並於漆黑的夜晚投影畫面於建築物上,運用3D裸視的概念讓效果更佳驚艷。音樂方面則是電子混音結合手碟現場演出,與山林裡的鳥鳴聲合奏著,進行一場獨一無二的演出。我看見強大的生命張力,從舞者身上、動態畫面甚至是合奏音樂,這不單單是一場跨領域結合演出,也是對於新平溪煤礦的歷史記憶重新挖掘。

除了營造強烈的視覺效果,玖格藝術的作品也融入許多概念,有所想表達的在裡頭,像是《肉身賽博格》探討的是真實肉身與數位科技的界線,利用多個屏幕投影表演者身體各部位並交錯混合以形成半數據人,將舞蹈與藝術再推至更高的境界。「若我們沒有三頭六臂,是否就終將被時代遺忘?」這個問題不斷盤旋在我的腦袋裡,混雜衝擊性的表演畫面,久久不能忘懷。

聽完整場講座,我得到滿滿的感動與爆炸性的靈感,人人都可以創作,不限於平面、紙筆繪圖,有想法都可以實踐。玖格藝術是設計師也是藝術家更是勇敢的冒險者,嘗試運用多種媒材並尋找更多影像與實體融合的可能性,來創造精彩絕倫的作品。第一眼觀賞作品會被眼前所見而感到震撼,再多看幾眼會發現藏在作品之中,藝術家們真正想要傳達的想法,是感動,是純粹,也是最難能可貴身為藝術家的那份初心。


【佳作/  白于萱 資訊管理系三年級】

 玖格設計的創辦人——陳宣名、黃瑞民老師,在這次的講座中展示了他們所設計的一些作品,從地方到國際;臺灣本土的特色到新時代科技的應用,根據不同的主題,他們設計的影像投影總是能夠與場地密切結合,進而壓縮、延展甚至透視空間,使原本空曠的場地發生漣漪,牽動了觀眾的情緒、表演者的肢體抑或是展演空間的氛圍。

除了空間的變化外,他們設計的作品總是能夠包含對主題深刻的理解與轉換。好比說「層層」這項在平溪煤礦礦區一個廢棄的建築物上進行的立體投影,內容可以看見煤礦的礦石哐啷落入建築物中、蔓延的煙霧、翻滾的土石與破開黑洞伸出的手,令人迅速聯想到煤礦礦工工作的環境,以及其這份工作對生命一點一點的消磨。這項作品也邀請了舞者、手疊音樂家一起進行共同創作,在觀賞影片時,可以感受到音樂、肢體與影像共同渲染著感官,令人難以想像如果在現場會有多麼美麗震撼。

我也很喜歡與台灣山河有關的一項藝術投影,那項展覽的一個展區中,擺放了四到五個來自台灣本土的光滑巨石,在巨石上的投影內容,包括了台灣的翠綠山巒、濺起水花的溪河,搭配展場中的音樂,彷彿真的能夠感覺台灣這片土地,能夠聆聽到這片土地的水、風與鳥鳴。

在參加這次的講座前,我仍無法想像藝術投影是什麼樣的藝術創作,是否離我們的生活十分遙遠、僅偶爾地出現於美術展覽館,我一無所知,但透過這次演講,我才發現一年一度金馬獎、春節的燈會、演唱會與MV都有他們的身影,創造無數個經典、發人省思的畫面,也在眾多場合中,為表演者、策展者們延續他們想表達的那份感動。
 


 

【佳作/  王建傑 化學工程系二年級

在參加講座之前,我原本以為今天的主題會偏向探討如何展現個人藝術創作的可能性。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講者卻向我們展示了藝術的多樣用途和潛力。例如,他分享了與知名歌手大支合作的音樂影片,背後故事是太空中心吳宗信主任的太空夢想,以及重新塑造了十分老街附近礦坑文化資產的例子。

我深刻體會到藝術形式,例如歌曲或展覽表演,相較於純文字描述,更能夠吸引民眾的目光,也更能有效地傳達理念。因為人類是視覺動物,對於生動的感官刺激更具共鳴,這也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整場講座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關於十分礦坑的藝術創作。這些原本默默無名、甚至可能被遺忘的礦坑遺址,在講者和其他人的努力下,以嶄新的面貌再次呈現在眾人面前。這不僅勾起了我們對家鄉的情感,也可以啟發我們對這個礦坑或台灣的採礦歷史有更深的了解。

透過藝術展覽,這些曾經被忽視的歷史遺址得以重見天日,甚至參與國際展覽。若能持續保存和宣傳這些文化資產,必將為偏鄉地區帶來新的活力,也能提供許多當地人就地工作的機會。

我自己來自雲林,家鄉也有許多類似的文化資產透過藝術活化成新的觀光景點。去年11月的「雲林厚工學」展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透過展出雲林的農業風情,讓觀光客更了解農業首都雲林。同時,展覽也讓人們再次看到了已沉寂了18年的北港糖廠的風采。雖然這些展覽可能規模不大,吸引的觀光客也不多,但對我來說,能夠看到家鄉透過這樣的活動重新煥發生機,已是一件十分感動的事情。

我期待未來,雲林能有更多的文化資產透過不同形式的藝術再次呈現在眾人面前,成為人們旅遊的目的地。聽完這次講座,我相信,對於社區營造和地方活動,即使我們不完全理解或認同,甚至是企劃或活動本身還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我們也應該給予支持和鼓勵。因為只有透過眾人的討論和努力,才能產生最適合的成果,讓地方特色得以充分展現。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