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勞動、影像、行動──從猴硐礦業三部曲談跨世代影像協作;講者:鄭怡雯 (114.09.23)
[心得] 勞動、影像、行動──從猴硐礦業三部曲談跨世代影像協作;講者:鄭怡雯 (114.09.23)
心得徵稿比賽獲獎名單出爐!!
【資訊工程系/廖O涵】
今天參加了勞動、影像、行動──從猴硐礦業三部曲談跨世代影像協作的講座,第一次接觸到社會學這領域。猴硐最有名的是貓村,不過在這之前猴硐是台灣重要的煤礦場,許多礦工在這裡度過他們的一生,講者是北科大的老師,主要是從事勞工和社會學研究,透過攝影為餌,吸引同學參加這場猴硐礦工的紀錄計畫,此計畫主要分為三部曲,物、人、景,首先,第一個計劃是紀錄礦工所使用的工具,講者說對於科大的學生這種有實物、sop的事情,容易著手,因此這堂課先從工具下手,透過工具,知道背後的操作、使用場景,讓同學與大眾更知道這工具的使用。第二部曲是人,了解礦工的故事,利用環境肖像來傳遞礦工的生活,講者展示很多同學的作品,其中有一張是一位老人吐出香煙,向天空仰望,透過講者說明這是礦工出礦的照片,雖然緊皺眉頭,看起來挺惆悵,不過人是抬頭望向遠方,向遠方眺望,所以是出礦的神情。礦工是高度危險職業,在那時候最高有65萬件意外發生,每位礦工進入到礦裡工作,就是一次冒險,生死未卜,也因此當時的礦工大多會賭博、喝酒,及時行樂,享受人生,還有一張照片是一位女礦工坐在礦寮中等待,這呈現出當時的婦女在等待老公或是家人回家,前面有提到礦工是高危職業,因此這張照片呈現出女礦工的焦慮和擔憂,第二部曲透過照片呈現出每位礦工的日常故事。第三部曲是景,透過影片向大眾介紹礦場,不過這部分沒有介紹很多。透過這講座讓我更加了解台灣早期的礦場,以前只聽過別人說台灣有煤礦有許多礦工,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遙遠的事情,在聽完講座後,才了解礦工的工作和生活,看到他們的辛苦,讓台灣的經濟可以提升。
【應用科技學院/莊O芸】
我感受到礦工們在黑暗礦坑中以血汗換取生計的艱辛。而這不只是是個人的生命故事,而是整個世代的勞動記憶。這些同學們拍的照片讓我們看見勞工身影背後的困境與尊嚴,也提醒我們今日的安穩生活,其實建立在他們默默的付出之上。跨世代的影像協作,是歷史的保存,更是一種對勞工的致敬與關懷,提醒我們不該忘記礦工們留下的足跡。
【電機工程系/黃O鵬】
苦難的意義為何?曠工們度過的疲憊的日常又有誰能夠切身體會。而到最後經歷過苦難的人們現在過得如何?是別人眼中的成功嗎?吃得苦中苦真的就是人上人了嗎?聽老師講解的時候,想到前段時間在富邦美術館展覽的梵谷的畫展。梵谷最初的畫作就是在素描曠工們的艱苦人生的模樣。可以感受到曠工們的臉部表情都是憂愁的,就像在本次看到的一些圖片一樣。曠內的人赤身裸體,只穿了三角褲。汗水加煤炭的灰塵等,不但侵染了身體也隨著吸入肺部的粉塵侵染了人們的內心。每天都拖著疲累的身體,喪失了生活的意義。但是這樣的日子不是說放棄就放棄的。肯定是因為生計,家庭的重擔等才選擇加入曠工這個充滿危險且暗無天日的大家庭。如今有人開始注意到這一批人,以前有梵谷靠著素描展現出來。現在有北科大的師生們用影片攝影等方式記錄下來。是一份人們值得深思的時期,一一份對於未來現在我們應該需要發覺什麼的啟示。文比較長,感謝耐心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