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14.11.04 社會參與課程的學教影響力評估:滬青學探索;主講:涂敏芬

一、主題摘要:

       當大學教師設計社會參與課程,如何評估其真正產生了哪些改變?
       本場分享將以「滬青學」為實踐場域,說明如何在課程中系統性導入「學教影響力評估」,以具體指標量化學生的學習成果、行為改變與社會回饋。內容將涵蓋滬青學的課程設計邏輯、影響力數據解讀,以及透過參與式網誌進行價值溝通。


二、涂敏芬講師個人簡介:
        現任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長期投入永續管理、社會創新與大學社會責任(USR)相關教學與研究。她以「入世學術」為信念,主張學習應走出教室、連結社會,讓知識成為行動的力量。近年推動「滬青學」人才培育計畫,帶領學生以設計思考、專題導向學習及影響力管理方法,實踐在地行動與社會關懷。
        其開設的《服務科學與管理》獲111年度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策略管理》課程榮獲2025《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永續課程組績優獎。以跨域整合的教學風格與溫暖堅定的引導力,培養學生從學習者成為改變者,實踐「讓學習有感,讓行動有光」的教育理念。


三、日期:114年11月04(星期二)12:20-14:10

四、對象:通識教育中心主管及教職員

五、地點:IA-502 城南創想空間

 

六、內容記錄:

•    在制度面壓力下,影響力的評估越來越受到關注,涂老師因此在因緣際會下取得 SROI 專業證照,並整理相關筆記與模組架構。今年也開始加入影響力生態圈,並輔導兩家企業進行 SROI 導入,讓影響力的專業知識從學術端延伸至企業實務。

•    涂老師將 SROI 視為一套「共同語言」,用來協助團隊建立共識、提升對話效率。外界常聚焦在 SROI 數字本身,但更重要的是「價值敘事」。

以本次會議為例,短短兩小時至少能創造三項明確價值:專業知能提升、人際/計畫交流、工作分工的釐清。

評估時不該只報上「有四人持續參與」這種數字,而要能說明創造了什麼價值,而問卷就是用來檢視價值是否產生。若依「價值」設計公版問卷,即可累積具比較性的長期數據,且不必要的面向可暫不納入,以避免評估失焦。

•   SROI(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方法論,其核心包含六個步驟:
第一階段:確認範圍、找出利害關係人
第二階段:描繪成果
第三階段:證明成果並為成果定價
第四階段:確認影響力
第五階段:計算 SROI
第六階段:嵌入組織

•    團隊聚焦五項核心素養正是為了避免視角分散。
包括:專業學習力、流程設計力(因 PBL 需從 0 到 1 的方案設計)、溝通協作力(強調可承接與交接,而非各做各的)、參與實踐力(學生常受私事等因素影響,更需觀察參與度),以及團隊共同敘事的主軸。

 

針對確認範圍之說明:
•    在確認範圍與辨識利害關係人時,涂老師以「教育服務系統」的思維作為前提,強調任何方案本質上都是一個服務系統。教育服務系統的最小單位包含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與服務需求提出者,例如:教育部、學校、教師與學生。在此基礎上若資源不足,系統會向外延伸至志工、物資提供者或媒體等角色。多數人只看見前兩者,而忽略最終需向「服務需求提出者」報告成果,因為教育部或學校沒有時間深入理解現場差異,他們只關心「產出何種成果」。因此,痛點不在執行現場,而在於能否以共通語言快速地回報成果。

•    以參與公益平台 NPOChannel 「集食送愛」方案為例,當時與四所合作學校的師生因「對同一角色的稱呼不一致」造成無法適切地溝通,例如:捐款者、贊助者等詞彙各自使用,最後將此困境回饋給平台,經過協調才建立共用語言與共識,溝通才因此順暢。為提升學生的參與度,也安排食物銀行工作人員入課分享,並帶學生至社會邊緣戶(弱勢、獨居長者等)擔任志工、實際送餐,讓學生看到受助者的真實樣貌。透過階段性接觸不同利害關係人讓學生在期中更有把握提出有說服力的提案,最後學生們僅用一個月便募得六萬多元。

 

針對描繪成果之說明:
•    涂老師指出,一般管考所關注的「產出」多半是可核銷的數據,例如:活動日期、參與人次、校內外參與人次比例等,而 SROI 真正重視的是價值帶來的改變,如:專業知能是否提升。因此,若要有效呈現價值,必須設計能捕捉改變的方式,而非僅由助理記錄行政資料,例如:在活動現場即時蒐集回饋、設計題項讓參與者能具體指出收穫或啟發,才有機會辨識成果與影響。

•    這些經驗使涂老師養成三項習慣:
第一:將可公開的數據集中整理,建立長期可追蹤的資料,便於回應校內申請需求。以「滬青學」課程為例,連續三年將參與科系與學生數紀錄在官網上,使瀏覽網站的人能一眼就依年份看見規模與變化。
第二:善用快速產出的輔助工具(如:AI寫作)增加價值,將課程生態系圖交由 GPT 協助生成網誌文章。
第三:透過場域體驗深化學生認知,例如:邀請食物銀行入課、帶學生實際參與志工送餐,以數據與影像記錄過程,包括 80 公里路程、36 份愛心便當、21 個案家、19 個停點與不同類型受助者。

•    課程結束時,涂老師以「平衡計分卡」概念協助學生反思,將關鍵行動表格拆成卡片,請學生用六張卡排出提案進行的邏輯,從中說明心路歷程與關鍵行動。成果發表後僅 11 天,學生即登上台北廣播電台,關鍵就在於事前已公開透明化成果並寫成網誌,使主持人能快速掌握內容,免除冗長訪綱往返,溝通成本大幅降低。

•    清楚標示數據與利害關係人身份,便能讓後續合作、曝光與價值擴散更快速;描繪成果並非事後附加,而是一連串系統化、可溝通、可追溯的價值呈現過程,若沒有前置的資料統整、數據透明化與清晰的利害關係人,後端的影響力呈現與溝通成本會大幅增加。

 

針對「證明成果」、「確認影響力」之說明:
•    每門課最終都會製作一張成果圖,以呈現學生在 PBL 課程中的變化。指標包括期初自信、參與度、專題完成度等,且課程設計會直接影響學習成效。涂老師以跨校四門課的平均顯示,學生認為自身成長有 72% 來自課程本身,優於其他課程的 66%。涂老師指出,若要釐清成長來源,題目必須引導學生分辨哪些成長是由課程帶來、哪些不是。

•    問卷中也會詢問學生學習成效能維持多久,因為有些課程成效在考試後即消散,有些則因持續的價值溝通而延展留存感。此外,問卷一定會調查「認同度」,例如:對所就讀的大學認同度、對合作夥伴的認同度、對授課教師的認同度,這些項目也建議納入公版問卷。

•    在素養框架部分,會比較課程參與前、參與後的素養成長,並加入兩個必問項目:
第一:「哪一項素養最不重要?」結果顯示,在網路自學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專業學習力」被視為相對不重要;學生認為最重要的是「參與實踐力」,因為社會參與課程的機會不是一定都有(選到某些課才有),能親身投入最珍貴。
第二:對學生來說的難易度評估,最不難的一樣是「專業學習力」,最具挑戰的是從零到一的方案設計,因其高度不確定性,學生常會希望參考學長姐範例。另外,前一屆學生若表現亮眼、募款成效突出,也可能會造成下一屆缺乏信心,質疑自己是否達得到同樣程度。

•    原則上影響力調整分為四個小類別:
無謂因子:即使沒有這項活動,部分成果仍會發生
移轉因子:成果有沒有可能取代其他的方案
歸因因子:這個成果會不會分攤給不同的貢獻者
衰退因子:成果會不會隨時間減弱

外界常質疑社會參與、社會實踐課程「沒在上課」,或認為學生並不在意,因此更需要透過歸因分析回應「學生的成長究竟有多少是因課程而發生」。

涂老師補充,學習成效能否持續是建置官方網站的原因之一。網站的瀏覽次數也能作為 SROI 的佐證資料,因此可以在能力範圍內主動累積可量化的數據。

 

QA:
Q1:臺灣師範大學蔡昕璋老師曾針對台大、師大與台科大進行問卷調查,探討社會實踐課程帶來的專業學習效益。結果顯示,台科大學生對「社會實踐與專業科目學習連結度」的評價最低;相較之下,台大與師大學生認為社會實踐中仍有相當程度的專業學習與應用,是否可解讀為台科大學生認為社會實踐促進專業學習的程度較低?
A1:之所以從「重要程度」切入,是引用永續報告書中重大性分析的概念、抓大放小,並非否定關聯性,而是要在特定情境下釐清學生認為哪些素養更重要。

 

Q2:社會實踐通常跨領域合作,每位成員投入的專業僅為整體的一部分,因此個別專業的展現有限,是否可能影響學生對專業連結的感受?
A2:社會參與課程常被誤解為「沒有上課」,因此涂老師會將專業內容錄成影片供學生課前自學,課堂上則聚焦在流程與方案設計的討論,且不同學校的課程脈絡與場域情境不同,也會影響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認知。
課程範疇與定位需在課綱清楚標示,讓學生提前了解該課培養的是專業能力或實作能力,以避免期待落差。

 

目前投入的計畫已邁入第八年,今年正式確認「建立公版問卷」非常重要,因此正以該計畫為範疇盤點需設計的問卷數量。目前規劃五份公版問卷,包括:USR計畫教師問卷、學生問卷(另L3~L5以上學生每年施測一次)、合作夥伴每年施測一次等。

未來若外部要求提供影響力成果,即可從這些問卷產出統一格式的圖表。若校方索取資料,則會提供如「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等指標,展示修課學生因社會實踐課程而提升的學校認同度,避免額外再進行調查。USR常見問題是「教師僅關注學生」,但實際上還必須考量「服務需求提出者」,如:教育部、學校,他們看重的可能是認同感與校務層面的成效,也必須納入影響力衡量指標。

 

 

1
通識中心同仁與涂敏芬教授大合照

 

2
涂敏芬教授分享

 

331
涂敏芬教授分享社會參與課程學教影響力評估工具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