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遷與發展
🐸過去
蟾蜍山聚落位於臺北盆地南端,從清領時期見證公館的發源,因瑠公圳闢建流經,在日治時期,農業試驗所設立於此,成為台灣發展農業化重要基地,日式辦公廳舍與員工宿舍於周邊山城逐步興建開展。政府遷台後,因蟾蜍山地形與區位具戰略價值,在此設置空軍作戰司令部(現為空軍作戰指揮部),大量設置軍事設施,構成今日軍事地景,煥民新村亦隨之營建;未分配到房舍的軍眷則以自力營造方式,於周圍山坡地興建家屋,形成「公家宿舍」、「列管眷村」、「自力營造」共生的特殊形態。
🐸現在
2000年因都市計畫將聚落內部分用地變更為學校用地,煥民新村面臨拆除危機,為守護家園的生活和記憶,社區居民和外界聲援力量共同發起一連串保存運動。蟾蜍山於2016年由台北市政府登錄為文化景觀,其中列管眷村煥民新村共39棟,於2017年起陸續修復,至2020年起對外開放蟾蜍山大客廳。
沿山而建的煥民新村空間樣態多元,從早期軍人眷屬移居,到後來城鄉移民、外國遊子加入,各地語言、風俗和飲食習慣等文化基因在此交會,結構解構、創新融合,直至今日。經過數年的公民參與過程,社區內文化保存意識豐沛,是實踐「以社區方式呈現歷史面貌」的最佳場域,在生態、社造、教育、建築等特殊的空間質地上,從回顧眷村時代故事、保存鄰里互助機能,到導入自然資源,開展環境學習路徑,煥民新村將發展為永續山城眷村,成為台北山城眷村的最佳典範,豐厚城南地區的文化內涵和在地記憶。
(本文取自蟾蜍山煥民新村 / 關於我們 / 緣起與使命) 點選進入
🔺蟾蜍山發展時間線 (made by Canva)
人文特色
蟾蜍山是依山而建的聚落,其人文組成非常多元,從早期的公務宿舍居民、軍人眷屬移居到後來城鄉移民、外國遊子加入,各地擁有之特色文化在此交會。現在的居民大多為高齡長輩,在周二、四下午有固定的聚會活動,有時也會相約在蟾蜍大客廳高歌一曲、動動身體做暖身操,或者進行藝術課程。沿著樓梯往上走,可以觀察到這是個寧靜的社區,有許多自力營造的房舍與環境,有些人們非常細心的打理房子,但也有許多沉寂的角落。
此處由於軍事基地之限制,不僅沒有大規模開發,還因此保留了豐富的自然環境,多元的動植物、昆蟲等,使蟾蜍山像是繁華臺北市的一處綠洲,居民也習於與大自然共處。
當我們漫步在社區之中,會遇上一些小平台可以稍作歇息看著橘紅的夕陽西落,伴隨周遭大自然的風聲、樹影、蟲鳴,這就是平靜又安好的日常所展現的樣貌吧。
社會議題
🔺蟾蜍山核心價值與願景 (made by Canva)
蟾蜍山煥民新村目前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營運,以「生態、農業、聚落、移民」延伸出四大營運方向和目標,以「發展人與生態共生的新眷村永續聚落」為願景,主要以修復後的煥民新村範圍進行逐年營運轉型。
然而蟾蜍山實際整體範圍遠大於煥民新村,不同群體如高齡者、經濟弱勢者、外籍人士、新住戶等的需求有所差異,加上未來煥民新村開放後,會有更多外人訪客來到,需要找尋社區共好的未來。我們提出導入「綠色能源科技」作為為輔助項目,期待可以找到既能解除居民們生活中的煩惱,又可銜接人文與自然永續聚落願景的策略。
😀還想去哪裡逛逛呢?